9-08-2022
【徵稿啟事】 2022年第十屆東亞批判性地理學研討會( EARCAG 2022)徵稿訊息【 Call for Paper】 The 10th East Asian Regional Conference in Alternative Geography

時間:2022 年 12 月 9 至 11 日(會後考察 12-14 日)

地點:國立台灣大學 主辦: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摘要截止日期:2022 年 9 月 22 日

東亞批判性地理學會(EARCAG)為以東亞區域為主題之另類地理研究學者之跨國網路, 並致力拓展東亞本地空間議題之研究視角。我們強調東亞的空間地理研究需要從本地脈 絡出發,而不是照搬西方理論。面對當前資本主義發展日益複雜的相互關聯和排除不均, 我們關注東亞從社區、城市、民族國家到地緣政治等不同領域和尺度的關聯,以及空間 與社會正義應該如何實現。本次會議已邀請到 6 位國內外頂尖學者擔任特邀講者,預計

接受 150 論文發表,會議全程以英文進行

 

我們正面對一個全新的世界。新形態的連結與排除正在深刻地改變我們所知的政治、 經濟和社會。全球疫情最終會以某種方式離開,但我們看待世界和被他人看待的方式 將不再相同。

本屆研討會呼籲反思一切政治之「地緣」意義,強調從知識的政治、情感的政治、到 超越人(more-than-human)的政治,都是在特定的空間關係中啟動、遭遇和糾纏。我 們同時需要反思何謂東亞,探究空間過程何以展現東亞的政治經濟面貌,而政治經濟 過程又是如何形塑東亞的空間形式。我們歡迎對於會議 項主題但不限於)感興趣 者投稿參與,分別為:

Post-Covid Geography: Inequality of Health, Mobility, and Security

 intensified global inequalities across geography, race, class, and gender in the pandemic

 impacts on the human rights for health, mobility, and survival in the context of geopolitical realignments

全球疫情正印證了 Bruno Latour 所說的「我們不處於同一個星球」。COVID-19 暴露了 這個世界的不平等,涉及種族、階級、性別等不同面向,而在地緣政治過程中加劇。 東亞不僅面對著疫情,同時也受到美中新冷戰(包括美國從阿富汗撤軍)的夾擊,以 及這兩者相互牽引下關乎健康、移動和安全之新形態地緣政治課題。當下全球疫苗的 不均分配、防疫空間中的差異移動性、以及隨疫情誘發的國族主義騷動,都迫使我們 需要重新思考何謂地緣政治、重新設想後疫情的地理學。

Hong Kong after the National Security Law

 the national security law and its impact

 the changing geopolitical positions of Hong Kong

 Sino-Hong Kong relationship

自 1997 年主權移交中國以來,香港經歷了多次社會運動。2019 年爆發的反修例運動不 僅加劇了香港與中國之間以及香港社會內部的矛盾,還影響了兩岸關係以及中國與其

 

他西方國家的外交關係。2020 年《香港國家安全法》的通過,象徵著北京對香港控制 的全面制度化。香港從殖民地、全球城市到中國特別行政區的社會變化,展現出香港 與全球地緣政治的交互影響。香港在後國家安全法時代不斷變化的地緣政治地位,不 僅牽動中港關係,亦影響兩岸之間以及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的地緣政治關係發展。

Geographies of Smart-Led Regeneration: Perspectives from the Global South

 mechanisms and rationalities of smart-led urban regeneration

 intersections, circulations, and representations of smart-led urban policies

 new forms of inequalities and geographies produced by smart-led regeneration

面向智慧化/共享經濟之都市再生,被認為是解決全球南方城市環境和社會經濟問題 的「新」發展範式。各種智慧化的政策、空間形式和發展路徑不斷被想像、組裝和合 理化,並透過現代的政治、經濟和公民議程對於區域、城市、社區和建築進行更新。 特別是在東亞,這樣的議程重新塑造了國家的都市再生計畫,或為既有的房地產主導 的發展或發展型國家的意識形態裹上了一層糖衣。然而,我們相對缺乏對於非西方背 景下的智慧型發展和都市再生概念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這些概念在全球北方和南方 之間的轉移方式、以及在當地產生新的城市物件和治理主體的社會政治組合的理解和 比較。我們需要「去殖民化」智慧化都市再生之地理研究。

Digital and Geo-Political Transformations of Cities

 changing digital cultures, socialities or spatialities

 digital and data infrastructures for social, economic, environmental or political life

 governing digital city, region, state or suprastate

在過去的十年中,地緣政治和數位進程急劇重塑東亞城市。東亞內外的地緣政治動態 影響了基礎設施、工作、消費、日常生活以及社會和政治行動之數位化途徑。此過程 反過來又對城市數位生活帶來了進一步的張力,以及意料之外的效果。我們需要重新 檢視並發掘數位化東亞帶來的新的地緣政治機會和挑戰。

Migration of "Somewhere in Between" in East Asia

 migrant workers in East Asia

 female expatriates in East Asia

 talent flow and knowledge transfer in East Asia

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East Asia

 returning migration in post-Covid19 in East Asia

全球移民多半被認為發生在全球北方和南方之間,並暗示了這些移民的成功與失敗。 然而,在既不是南方也不是北方,而是介於兩者之間的東亞,存在著一種特殊的人口 遷移現象,它已經超越了南北地理框架,並深受地緣政治的影響。移工、跨國人才和 留學生等在區域內的「南-南」流動體現當前東亞人口遷移的特點,我們需要填補全 球南北遷移論述中的這個空白。

Redefining “geo” in geopolitics

 climate change and justice

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 environmental protests and emerging forms of environmentaliy

 ontological politics

 affective politics of companion species

 relocating East Asia in Anthropocene

過去幾十年來,地理學家對重新定義「geo」一詞的熱情不斷高漲。地理學家從字面上 審視動物、植物、真菌、土壤、水、岩石和空氣,希望揭開它們各自的行動力,從而 揭示出超越人類(more-than-human)、更接地氣(down-to-earth)的地緣政治。我們經 由探討氣候變化與正義、環境保護及其不滿、環保抗爭和環境治理性、本體論政治、 伴侶物種的情感政治等議題,尋求於「人類世」中重新定位東亞。

自組 session本次會議有多樣豐富的自組 session。其中標示「*」者,正在公開徵 集論文。詳情請參見會議網站(https://site s.google .c om/vie w/e arc a g2022 

  • Commons unbound: Radically reimagining commons through experiences of East Asia*

(Organizer: Didi K.Han and Bae-Gyoon Park)

Exporting Asian Urbanism: Circulations of urbanism, capital, and knowledge* (Organizer:

 

Do Young Oh and Hyun Bang Shin)

IJURR: Authors meet Editors (Organizer: Hyun Bang Sh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of platforms* (Organizer: June Wang and Julia Tomassetti)

  • Post-gentrification: Urban Redevelopment on ‘X’ Continents* (Organizer: Carolyn Cartier and Wing-Shing Tang)
  • Post-Military-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er: Jim Glassman)
  • Sanitizing borders in China: Pandemic, new control and border resiliences (Organizer: Yuk Wah Chan)
  • Sharing in cities of speculation and aspiration* (Organizer: Yoonai Han and Maurice Yip)

Urban Financialisation in East Asian cities* (Organizer: Ying-Chun Hou)

  • Volume, Territory and Terrain: East Asian perspectives* (Organizer: Chi-Mao Wang, Chih Yuan Woon, and Shiuh-Shen Chien)
  • Prof. Roger Keil (York University)

講題:Beyond COVID-19: Repairing the planet after urban society’s first pandemic

Prof. Tania Li (University of Toronto)

講題:Capitalist Transformations on Indonesia's Indigenous Frontiers

Prof. Timothy Oakes (University of Colorado)

講題:Seeing like a Chinese city: rethinking the politics of infrastructure from the edges of urbanization

Prof. Jamie Peck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講題:Conjunctural analysis and China

Prof. James Sidaway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講題:Critical Geoeconomics: a genealogy of writing politics, economy and space

Prof. Brenda Yeoh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講題:The Spatial Politics of Non-Integration: Temporary Migrant Workers in (Post-)Pandemic Times

 

▪ 投稿方式:請將 500 字以內之論文摘要提交於研討會網站

https://sites.google.com/view/earcag2022),經籌備委員會審查通過者於會議前提 交論文全文。欲自組 session 者,亦將提案計畫提交至研討會網站,由籌備委員會 審查。

▪ 摘要截止日期:2022 年 9 月 22 日

▪ 公告論文接受日期:2022 年 9 月 30 日

▪ 全文提交截止日期:2022 年 11 月 30 日

▪ 線上註冊:自 2022 年 10 月 1 日起 10 月 31 日止開放註冊

(https://sites.google.com/view/earcag2022)

▪ 註冊費:

 

教師*

學生**

來自 OECD 國家、新加坡及香港

美金 150 元

美金 70 元

來自其他國家

美金 70 元

美金 35 元

本國籍、在國內任職或就讀***

新台幣 1,500 元

新台幣 500 元

* 專任或專案全職教師或研究人員

** 退休教師、獨立研究者及學生

***本研討會受國科會補助,減收國內參與者之註冊費

▪ EARCAG 將提供 5 名優秀學生論文獎助。詳情將於 9 月中旬公布於網站

https://sites.google.com/view/earcag2022

待於網站公布

 

時間:2022 年 12 月 12 日(一)至 14 日(三) 地點:馬祖(南竿及北竿)

會後考察之費用(約 500 美元)和行程將於 9 月中旬公佈於網站。

2022 年 10 月 1 日於網站開放註冊會後考察行程。

如有任何疑問,請以 email(earcag2022@gmail.com聯繫籌委會秘書處,或瀏覽研討 會網站(https://site s.google .c om/vie w/earc a g2022 

EARCAG 指導委員會

  • Prof. Amriah Buang National U. of Malaysia, Malaysia
  • Prof. Byung-Doo Choi Daegu U., South Korea
  • Prof. Jim Glassman U.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 Prof. Chu-joe Hsia Nanjing University, China
  • Prof. Jinn-yuh Hsu National Taiwan, Taiwan
  • Prof. Fujio Mizuoka Hitotsubashi U., Japan
  • Prof. Toshio Mizuuchi Osaka City U., Japan
  • Prof. Bae-Gyoon Park Seoul National U., South Korea
  • Prof. Wing Shing Tang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ong Kong

EARCAG 2022 籌備委員會

▪ 王智明教授 中央研究院

▪ 宋郁玲教授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 林文一教授 國立台北大學

▪ 洪廣冀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

▪ 徐進鈺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

▪ 彭松嶽教授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 黃宗儀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

秘書處:朱凌毅(國立彰化師範大學)、Brian Scanlon(國立台灣大學)、游博翔(國立台灣大學)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