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9-2023
【徵稿啟事】迷謎-ing: 2024 文化研究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

 迷謎-ing:2024 文化研究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


Cultural Meme-ing: The 24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ultural Studies Association
 
 
【徵稿啟示】
【年會時間】2024 年 3 月 16-17 日(週六、日)
【年會地點】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 134 號)
【主辦單位】CSA 文化研究學會、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
【網站】 www.csat.org.tw/
 
 
【主題說明】
       迷謎-ing 是靡靡之音的網路句型,包裹著骯髒的文法與對迷因的效忠。理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將迷因類比為生物學上的基因(gene)、英文的記憶(memory)、法文的「同樣」或「自己」(même),是一種「傳播自己,從一個頭腦傳到另一個頭腦」的文化繁衍過程。但迷謎-ing 不只是傳播的隱喻,不只有故事、服裝、宣傳、食譜、歌曲、藥物等形式,而更接近頹廢的想像與躺下的模仿,也是迷文化的轉向與迷因圖的自我解嘲。迷謎-ing 是一段關係或認同,既是韓流的造浪者也是戀物的逐浪者,是新自由主義的迷思與族裔抵抗的行動方案,又或者在控訴戰爭成癮與影像義肢的之間投放希望。
      2024 年文化研究會議提出「迷謎-ing」(Cultural Meme-ing)的主題,希望邀集各界人士,就相關議題和現象,提出文化研究觀點的解謎除魅和創意發想。英文標題更直指 Memes 跟 Culture 兩者之間的相互照應與擴延;又或者乍看為Cultural Meeting,也合宜。
      對此,我們規劃了多元的子題,也歡迎各種符合年會主題,或文化研究相關議題的自組論文提案(Panel)。基於會議規模與經費等因素考量,本次會議接受每人發表的論文篇數,以一篇為限。原則概述如下:
1. 每位發表者為單一作者之論文發表,以一篇為限。
2. 若與他人共組論壇,或第二作者合著身份,不在此限。
 
【徵稿形式】
本次徵稿有以下兩種形式:
1. 年會主題論文及一般論文:與「迷謎-ing」主題相關之論文(本會策劃十五個徵稿子題,見後),或一般論文。年會主題論文投稿者,請投稿時於信件主旨處註明欲投稿的子題名稱。未註明則歸類為一般論文投稿。
2. 自籌主題論文(panel):文化議題和意識強烈,且具有共同關懷或主軸之研究論文三至五篇。
 
       投稿年會主題論文及一般論文者請於規定期限內繳交「摘要」,中文摘要字數以 500-1000 字為度(英文投稿者,摘要以 350 字以內為度),宜包含問題意識、研究方法、預期發現等。摘要格式請參考附件一「文化研究年會─撰稿格式」。
       欲投稿自籌主題論文(panel)者,請由一位成員代表繳交「摘要」與「panel資料表」,繳交資料格式請參考附件一「文化研究年會-撰稿格式」與附件二「panel資料表」。
       以上資料請繳交 Word 與 PDF 兩種格式,並寄至本會信箱:csa.taiwan@gmail.com,主旨:「2024 年會摘要_發表人姓名_論文篇名_欲投稿的子題名稱」或「2024 年會摘要_panel 代表人姓名_panel 主題名稱」
徵稿啟示等附件連結: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rN0NoP7f1wIJvu9WW6p2Otmvebt46o0M?usp=sharing
 
【徵稿期程】
投稿截止期限:2023 年 7 月 31 日
審查結果通知:2023 年 9 月
論文全文截稿:2024 年 1 月 10 日
 
【子題名稱】
(一)超越再現:經典文學的流行音樂轉譯
(二)藝術與人工智慧的共生協作
(三)迷路的空間
(四)迷因化與遊戲現實化
(五)當代酷兒生/倖存
(六)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
(七)粉絲之迷與謎
(八)就業與勞動市場
(九)「我城」的進行式與未來式
(十)文化?政策?迷謎-ing
(十一)自媒體下的台灣流行文化
(十二)原住民與社工:從社工、社區到社運的倡議
(十三)新機器,新控制?
(十四)文創之迷
(十五)大眾文學的跨越與重構
 
【子題說明】
(一)超越再現:經典文學的流行音樂轉譯
近年來「轉譯」文學的作品與日俱增,成為經典文學在創新閱聽環境中的新型敘事。除了不同文學形式之間的二創之外,在漫畫、影視、遊戲領域都有不少創新作品出現,而以流行音樂為大宗。1993 年,朱約信等人創作《鵝媽媽出嫁》專輯成功轉譯楊逵文學,其後三十年間陸續有其他經典台灣文學的音樂改作。然而,文學文本所使用的修辭,和其所欲表達的思想內容、反映的思想和社會現實,要如何重透過聲音重組的藝術形式,重新刻畫同樣的時代氛圍?或者,轉譯者又有何超越「再現」文本的動機或策略?本場歡迎跨領域學者,為近年來各種經典文學的流行音樂轉譯作品進行探討。(吳易叡理事策畫)
 
(二)藝術與人工智慧的共生協作
呼應「迷謎-ing」作為一段關係或認同,可以發現各種數位科技在近年來的發展與應用,不僅全面地滲透至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更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的感官刺激、思維與經驗。而隱身在電腦介面與機器人背後的「人工智慧」(以下簡稱為「AI」)更成為當代創新科技與人文社會結合的新領域;在藝術創作領域也不例外。AI 科技正不斷地透過與人協作或直接取代的方式,在「創作者的技巧和表現能力」、「敘事和故事情節」、「場域設計」,以及「觀眾的參與」等藝術重要元素中逐漸改變創造特質。以致,我們勢必面對電腦和創造力之間更縝密連結的關係。然而,專屬於智人的創造力與想像力又如何在 AI 中成為可能?抑或是,人類僅是將自己的創意思維,傳達到另一個人工智慧的「腦」中,請求協助。AI在藝術創作中的使用是否可以被認為是真正的創造性或創新?抑或是,它只是一個被用來實現某些效果的工具?又,在創製展演過程中,誰應該對 AI 系統的決策負責?本子題試圖廣邀學者專家參與討論,透過各種計算程序來實現計算式創意(computational creativity)在藝文領域的可能性議題。(邱誌勇理事策畫)
 
(三)迷路的空間
台北車站有個地下迷宮,四通八達卻也是空間謎團。行人、障礙者與嬰兒手推車要通過充滿阻礙的騎樓與人行道猶如猜謎。你相信的導航設備可能帶你到無法預測的路徑與迷路。如果說迷路是一種空間體驗,那可能是「在路上」的隨遇而安、驚奇、樂趣、危險、挫敗、抵抗等。空間是個迷謎-ing,我們歡迎探討非「正途」的空間經驗,例如關於行人路權、障礙與空間、都市漫遊、旅行者尋路、移動與空間、導航、地方感等空間的文化政治論文投稿。(遲恒昌理事策畫)
 
(四)迷因化與遊戲現實化
本場次聚焦於迷因化(memefication)與遊戲現實化(gamification)之間的互文性,以及兩者所交錯衍生的次文化現象與文化論。2010 年代開始,由於社群網路互動模式與遊戲文化的影響,體驗型文化的興起,遊戲化現實(gamified reality),成為新日常的一部分。2020 年代,更加入迷因二創蔓延、直播文化、虛擬頻道主,進一步造成「現實」的複數、與碎片遊戲化。透過這兩個操作概念,我們希望一起思考晚近遊戲化現實、現實化遊戲、
迷因化當中的工具、美學、媒合、社群,並探討這些新興次文化對人文知識建構與理論所造成的衝擊。(涂銘宏常務理事策畫)
 
(五)當代酷兒生/倖存
當代社會大爭大變,冷戰遺緒猶存、熱戰煙硝四起,深科技持續內爆,疫情不斷變異。在如此紊亂搖晃的時空中,聚焦抵抗的酷兒論述與實踐也一併爭變,藉由跨域、轉譯、結盟、互援等方法傾力永續。「當代酷兒生/倖存」聚焦當代酷兒主體的各種生存戰術與倖存生態,包括社會運動、藝文創作與日常生活形形色色的嘗試與實驗,探問酷兒生/倖存如何與當代社會之爭變形構對話與互動。
子題包含下列面向思考(但不限於此):
1. 藝術、文學、戲劇、電影及各類藝文創作中的酷兒生存與倖存樣貌
2. 酷兒與生態
3. 數位景觀中的酷兒
4. 戰爭與酷兒
5. 疫情與酷兒。(鄭芳婷理事策畫)
 
(六)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
文化消費是社會活動,也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實踐,亦即 John Storey 所說的「文化消費是文化的實踐」。透過文化消費的內容,我們嘗試讓他人認識我們是怎樣的人?個體的認同、品味如何透過消費行為而建構起來?藉由文化消費,我們試圖與他人溝通並建立起互動關係。官方、民間團體和不同族群等各類行動者,如何推動文化消費?本子題徵求「文化消費」的相關議題,舉凡廣告、影像、飲食、次文化、文化商品、民俗節慶或藝文活動等消費研究,透過這些議題的討論,重新反思文化消費的概念與理論,並探索文化消費研究的未來發展。(王梅香理事策劃)
 
(七)粉絲之迷與謎
疫情過後流行文化產業與粉絲社群蓄勢待發,不時聽聞人潮擠爆粉絲活動現場,資訊交換也常以病毒傳播般的迷因在網路散播著,並熱烈討論流行文化與科技應用──如 Virtual 或 AI──的各種可能性,粉絲不僅只是創作,想當個「繪師」、「烤肉人」或乾脆自製「V 皮」當 Vtuber 好像並沒那麼困難。此子題歡迎來自不同學科領域的迷文化研究,包括各種媒介形式的文本(當然不限 Vtuber)、類型(如地下偶像、韓團或泰劇)、特定屬性社群(宅宅腐腐或百合控)、粉絲情感勞動、線上或線下的創作與實踐等,更期待發展出 AI 時代或虛擬同步的迷文
化論述。(王佩迪理事策劃)
 
(八)就業與勞動市場
過去三十年來,隨著貿易自由化與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企業持續在世界各地尋求更大的工資、職務以及數據的彈性,造成勞動力組成、勞力需求以及勞工調度方式的改變,這也使得吾人對於就業與勞動市場存在許多迷思與待解之謎。本子題欲徵求的討論議題包含但不限於:全球化、人工智慧(AI)、新冠疫情對於勞動市場的衝擊;勞動市場的彈性化與區隔化;新貧(new poverty)與工作貧窮(working poverty);勞資關係;就業安全;就業促進與就業保障政策。期待透過各界學者、專家以及從業人員的參與,以令吾人更好地理解就業和勞動市場的變化趨勢,並促進相關制度與政策的發展。(黃上豪秘書長策畫)
 
(九)「我城」的進行式與未來式
作為香港文學與認同的重要組成,作家西西(1937-2022)逝世是震動文化圈的大事,她在 1970 年代完成了《我城》,以後「我城」成為長期成為理解香港文學的關鍵語。西西創作面向豐富,實驗性強,涉及城市、歷史、身體、疾病、藝術、影視和古典新寫,值得一再重訪。正是因為珍視「我城」,香港社運除了在邊緣上奮力擴大民主的可能,在動物、土地、性少數等議題上,也從未停下腳步,微塵也仍要爭取自己的窄路。然而,「我城」又處在隱微流變與拒力推移之中,移民仍是城中熱話,公立圖書館正在有規模地下架敏感書籍,未來的香港在香港
本地又將會以什麼形貌被認識?在本地以外又將以什麼形貌被記憶?歡迎符合以下各項者投稿,但不限於此:
1. 西西研究
2. 各種藝文類別的香港社運書寫
3. 讀書、政治與寫作
4. 世界的香港,香港的香港。(楊佳嫻理事策畫)
 
(十)文化?政策?迷謎-ing
「實境解謎」為近年來各地文化活動經常挪用的手法。這或許隱喻也揭露了文化政策的處境:如果,「文化」一詞意指人類生活各個面向的總和,那麼,「文化政策」成為統理涵攝生活整體之資源配置與權力關係的競逐與折衝所在?如果,「文化」關注於「人文化成」,當數位科技與人工智慧進逼各種藝文創意生產,「文化政策」的邊界何在?人類、賽博格、非人、後人類等持續推衍的概念,是否推進文化政策的質變?「文化政策」始終還在路上?或者,「文化政策」總是迷途?邀請各方共同討論對文化政策的多元想像與批判。(殷寶寧理事策畫)
 
(十一)自媒體下的台灣流行文化
在最近公布的「新鮮人夢幻職業」的排名裡,我們看到 Youtuber、網站小編、作家、電競選手、職業運動員等非傳統職業。這一方面說明年輕族群嚮往的部份職業與自媒體風行後所帶來的流行文化「謎因」製造有關,另一方面也可能表現年輕族群從事這些工作時,並非採取「躺平」的態度,而是有積極行動的意義。即使該職業的商業模式不見得能讓大多數的從業者因此維生獲利。「每個人都有成名的 15 分鐘」讓許多看起來耽溺於謎因消費的年輕人,追求著屬於自己的「one shot」。自媒體如何改變傳統如電影、音樂、漫畫等被產業把持「出道」機會的流行文化?歡迎一起來探究。(劉定綱監事策畫)
 
(十二)原住民與社工:從社工、社區到社運的倡議
社工領域近年逐漸轉向,由原本主流的身心照顧、溫和助人、避開與體制對抗的取向,轉向更積極的倡議,探究造成結構性弱勢的成因。隨著轉型逐步出現,體制收編的力道漸漸加大,積極倡議者可能在新管理主義保守操作下,回歸體制內的「專業」狹隘思維與處遇方式。年會徵求對原住民民族社工與當前社會工作的學術與實作,兩者間的遭遇、衝擊、互相滲透與吸納等情境的廣泛思考,歡迎提供社工學界的保守之「謎」,以及另類社工觀點的「迷」人之處。(陳毅峰監事策畫)
 
(十三)新機器,新控制?
演算法時代,我們是人還是資料?我們正在迎向「啟蒙」神話還是承受欺騙?我們更自由了嗎?新媒體、新機器、深度學習,但機器真能「思考」嗎?我們前所未有來到機器全控時代,領受所有科技宣稱,但科技仍然是「人的延伸」?本題重新關切所有科技議題下人的境況,尤其翻新傳播經典議題從社會監視、順從主義、馴化控制到溝通解放。本題可挖掘數據產業時代新的控制力道,也可循社交功能論,重新審視新媒體效應下,一切交往關係的機會與受制約的狀況。還有,當今流行文化愈來愈緊密連接媒體機器:從臉書到小紅書、從抖音到深偽技術,我們正在經歷「人─機」更複雜糾纏的相互操弄。從想像共同體到「認知作戰」,我們的媒介化交流究竟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本題守備範圍極廣,歡迎來到新控制時代,一起探討人的出路。(黃俊銘理事策畫)
 
(十四)文創之迷
當代的文化商品的匿棲在於複數層次的現實中,蔓延傳播如地下莖般展開。文創商品的存在與影響既是受益,也是受制於更大的消費文化環境,同時也形構了我們有限的生產文創商品的知識與經驗。不論是藝術品、裝飾或實用的生活工藝,都可能是設計、商業、生活與消費的重構,開拓人的美感經驗與潛能。同時透過生活工藝、器物使用與設計思考再次進行反思的賦權。策展與文資活化,以時代與文化為感受與料,重新考掘記憶深處的共感共應。本子題歡迎與文創有關的商品、設計、策展、評論、批判研究與思考。(蕭旭智監事策畫)
 
(十五)大眾文學的跨越與重構
無論是因應於 IP 時代的商業市場需求,或是文學自身在類型演化過程中的突變需求,作為當前最具故事潛力的大眾文學,其不同類型間的跨越與重構,成為新興文學品種的的孕育場域。也許因應架空世界觀需求所搭建的奇╱科幻冒險迷境,或通過情感驅力導引所歧出各種愛與罪愆的謎途,抑或是對於各種主體與身體差異所召喚出的慾望與恐懼,大眾類型文學不僅承載了一切,更催生了各種美麗的異變。因此本子題歡迎各種對於前述文學現象的觀察與探討,無論是大眾文學各類型的本體研究,或純文學與大眾文學之間的開撕與暗通款曲,還是大眾
類型文學如何作為 IP 產業的新興潛力、與當前商業市場之間的協作與反省,相信都將為文學研究帶來最具時代性、最迷謎 ing 的文化研究可能。(陳國偉監事長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