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年會徵稿│精神補破:歷史的復返與穿克
(也歡迎小額捐款支持學會活動的運作:
徵稿主題說明:
「精神」,psyche,希臘原文 ψυχή,本意為「呼吸」,即生命的氣息,在中文日常語境裡,一直是很「身體」的東西。新自由主義低薪過勞的時代,「精神不好」已為常態,然自冷戰以來的情緒管理到全球化下正向心理學和幸福經濟的建制,資本主義將精神的破(碎)快速商品化為個人的消費選擇,帶動了全球「心理熱」,導致今日「人人都有精神病」的境地。2025年台灣社會研究年會以「精神補破:歷史的復返與穿克」為主題,企圖將這種破身心狀態「去病理化」,並從「第三世界」的真實歷史情境將其「問題意識化」。
從非單一國家疆界的「第三世界」視角中,身處世界各地的我們不斷見證並經歷「歷史重演」或「幽靈不曾離去」的詭異感。近日川普援引「外敵法」驅逐移民,召喚的美國二戰期間關押「敵對」國後裔歷史記憶以及排外法權不曾離去;韓國尹錫悅去年底宣布「戒嚴」,更是「第三世界」的共同「冷戰」真實經驗,台灣民間與政府之間的「烏龍」支持與後續否認,亦有似曾相似之精神錯亂之感;正如在台灣,「重新開啟」軍事審判的提法與討論,以及一波波「外敵」標定與想像所帶來的內部與外部的諸多矛盾中,我們也深深地陷入全球歷史的復返與重複,只是面對法西斯的幽靈的復返,我們也不能不看見社會主義的幽靈的革命精神,彼此抗衡與牽動著戰爭的創傷、未完成的哀悼的種種被壓抑的回歸。
因而,復返也意味著「歷史」從未「終結」,尤其對於第三世界與東亞來說,追趕現代就是各種或主動或被動的「失敗」與創傷的經歷,猶如班雅明新天使比喻中的碎片,有待復返至過去被重新拾起,直面歷史的縫隙與破洞,縫補(或承認不能縫補)種種創傷、哀悼、壓抑的故事。何謂「第三世界」?如何補破?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和季刊曾提出帶有啟蒙意涵的「超克」(overcome)用以砥礪知識分子超越藍綠對立、冷戰、分斷體制等問題。今日我們以佛洛依德的「穿克」(working through)來補充「超克」,一方面肯認十餘年來在實踐中遭遇的「超克之難」與持續勞動的意願,另一方面也強調社會的精神補破所需的陰性抵抗與另類時間。
建議子題:
我們正處於一個沒有煙硝的戰場:青年貧窮化與罪罰化的新殖民處境。殖民對內(銷):國族成為國民公民壓迫外邦人的合法暴力。殖民對外(賣):插標賣首(民被詐騙-現代奴隸制;國可併購)。楊逵曾提出〈擁護狗屎現實主義〉以破解殖民者的民族國家敘事,並堅持真實呈現台灣人民的困境與掙扎。如何論詰國族主義的殖民戰爭與平民的現實,本子題邀請提出各種反思民主的可能。
當代藝術自身的認識論看似建立在對創新與實驗的前提,也預設了對社會批判的責任,「現代藝術」往往以此作為創作起點,而所謂「傳統藝術」的藝術性則因不符合這個認識論而被要求或期待轉化。實則,各種藝術的創作本身就是歷史與精神狀態的產物,而這兩者都建立在總和性的社會物質條件之上,如:政策、地緣政治、移動遷徙、意識形態、組織建制、學科分類等。換句話說,當代美學的有效性正是建立在對於社會精神狀態的再分析,一方面破解普世主義的標準化現代藝術,另一方面也穿克藝術作品、現象、策展、文化號召等的現實性。本子題歡迎對於當代藝術的文本、主張、組織、策展徵件、創作系譜、流派、觀眾參與,包含但不限於藝術家、團體、場館組織、文化政策(如文化黑潮、文策院、國藝會專案)等各種現象,提出討論。
班雅明的《歷史哲學論綱》批判了線性進步的歷史觀,並認為歷史並非一連串事件的因果排列,而是於現在把握過去轉瞬之間的各種碎片。其歷史觀的革命性不在於朝向未來進步的烏托邦,而是從被壓抑的過去尋找當下的啟示。新自由主義的「歷史終結」,以及其「多元」、「世界是平」等全球化進步想像彷彿宣告人類抵達了烏托邦,但未曾間斷的地緣政治戰爭和近年極右派的復興等等凸顯了歷史終結始終是個幻象,掩蓋了失敗、創傷、不平等、對抗才是常態的歷史經驗。就台灣左翼運動發展史來看,20年代中期萌芽並蓬勃發展的左翼反殖民運動在30年初期遭到日帝全面鎮壓,而戰後第二波左翼運動又在50年代白色恐怖遭到殘酷肅清,冷戰遺緒影響所及,造成現下社運與反帝左翼傳統的斷裂。八十年代末台灣解嚴,台灣社會歡慶社會力的多元展現,然弔詭地在看似更為「國際、多元、民主」的政治和文化治理之下,多元日益趨同。如同班雅明所揭示的歷史,我們如何重新記憶和書寫那些被掩蓋、遺漏的歷史裂縫碎片以及進步之名下的各種格格不入和創傷?又該如何清理冷戰體制所攔截、延宕的解殖工程?本子題歡迎各種相關歷史的批判、記憶和書寫討論。
在當代危機治理常態化、全球資本主義日益強化的情勢下,「革命」與「社會主義」再次成為我們亟需重新思考的重要課題——它們不僅是歷史經驗的回顧對象,更是思想、倫理與政治實踐中未竟的承諾與持續有效的批判方法。在各異的社會主義系譜之中,包括革命女性主義與無政府主義的論述、第三世界的激進解放運動、全球毛主義與社會主義革命、無產階級工人運動與農民革命、反帝與解殖運動等,都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與實踐經驗。
本子題以「再思革命與社會主義的困境與難題」為出發,邀請學者、行動者與創作者共同回應以下(但不限於此)問題:在歷史與當代的交錯之中,我們如何理解革命與社會主義的多重意涵,尤其包括社會主義與國家的辯證關係?這些實踐曾如何被構想,又如何在不同地理與語境中變形、幽靈化,甚或遭到否認與遺忘?我們又該如何探討「群眾」作為政治行動主體的反思性與矛盾性,特別是在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的歷史政治過程中,群眾路線所展現的革命潛能,其張力、限度與可能性為何?這些提問不僅關乎我們如何承繼與回應歷史的遺緒,更關乎我們如何重新想像未來的政治行動與集體實踐。
社群媒體特徵加上黨派政治操弄,使得在台灣社會進行理性的公共倡議和對話愈發困難,甚至連釐清事實都不可得。公開表達意見看似容易,卻又極端危險。台灣社會要往前走,這是一個無可迴避必須解決的問題。如何「公開說話」,本子題歡迎相關討論與觀察。
韋伯提及理性主義就是現代化核心概念,其他如計算精神、世界除魅、工具理性、科層主導都是現代化社會特徵。歷史社會學家提出的三波現代性,包括第一波工業革命帶來現代社會,第二波是批判現代性、反歷史、反結構,第三波是以殖民地觀點挑戰歐美的功利主義。21世紀,台灣士農工商正進行世代交替,在此傳承過程中,也正突顯台灣現代化社會的特徵。在政治上,反罷免公民團體使用更接近地方社會的諧音用語「慧成宮」。在學術上,人文社會學界前輩的女兒們以寫書、研究繼授父親志業。在農業上,團體格局雖然取代差序格局社會關係,但是客庄社會差序格局仍有影響力。本子題歡迎對於現代性的批判,以及分享地方社會實踐和知識的傳與承。
當台灣自許已脫離第三世界的貧窮落後,在庶民生活世界多層次來回往復的社會關係張力中,被擠壓的生命處境,往往在專業的話語權力中,成為有社會適應問題、有缺陷、與有各種身心病症的他者。在專業話語中,人民的歷史與情感欲望沒有一席之地。生命治理的話語權力中,浸染了被文化刨根的個體與家群分斷的身心創傷。但第三世界的精神家園不應被揚棄於我們的身後,而是在我們與鄰里的生活之中,以世代勞動的家群文化歷史與生存策略,指向解殖的運動教習。希望大家一起來分享,共同探討人民生活世界的文化歷史如何成為反抗的行動與祛殖民的力量。
社會運動面對的環境與十年前或二十年前有何不同?有什麼是過去可能但現在變得不可能?本子題以「破『法』」為主標,特別邀請社運工作者與研究者一同探討「法律」、「法制主義」與「依法執行」為中心的意識形態對當今社會運動如性別運動、移工運動、反迫遷運動,如瑠公圳案、樂生案、亞亞案等所帶來的危機與轉機。如何定義困局與如何突破現況?
投稿說明:
1. 本次研討會以徵求符合會議主題的「論壇提案為主」,也接受單篇論文摘要的投稿,無需繳交全文。
2. 論壇形式不拘,可以是正式論文發表、圓桌論壇、工作坊,或其他任何有助於深化討論的形式。
3. 自組論文發表論壇,請附主題說明及至少三篇論文摘要。如圓桌論壇和工作坊等其他形式的論壇提案,可不附上單篇發言的摘要,但需要主題、與談人分享方向、論壇進行方式等說明,或附上其他能協助說明之文件供參考。歡迎自尋合適能促進討論的主持及評論人。單篇論文如通過審查,將由學會安排場次與主持。
4. 論文摘要與提案主題說明,需以中文書寫,600字以內,並附上作者或與談者簡歷(例如學經歷、現職、電子信箱等聯絡方式)。論文摘要及論壇提案均經籌備委員會審查。
投稿方式:
1. 徵稿全面電子化,請於徵稿表單填寫:https://forms.gle/pE714H5VNkR6TYoDA
2. 如無法於表單填寫,或有相關問題,請寄至:taishe.assembly@gmail.com,信件主旨請加註「2025年台社年會摘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