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台灣第一家電視台於1962年10月開播起,就製播了第一個電視兒少節目, 這個服務特殊年齡群的節目類型,始終未曾在台灣電視場域中缺席。1968 年發 表第一篇以兒少為對象的電視研究,並且屬於碩士學位論文。1973 年,電視已 在台灣開播 11 年,才出現第一篇由學者撰稿的論文。 從 1968 年迄今,台灣學界對於兒少電視關注了哪些議題?有哪些學術領域 的研究者對兒少電視產生探討的興趣?這些研究取向對兒少電視抱持什麼樣的 態度與認知?本研究以後設分析為研究方法,進行 1968 年至 2016 年,總計 303 篇台灣兒少電視論文的研究軌跡梳理。希翼於數位化與行動化趨勢當道的新媒體 時代,能起鑑往知來之效,面對科技化的童年事實,摸索未來研究應有的轉向。 研究發現,超過 6 成的論文關心的是學齡兒童與電視的關係,幼兒則最少獲 得關注。搜集的文獻中有 1/3 是影響效果取向,1982 年以前的論文題目,幾乎都 有「影響」兩⫿。64%屬於碩士學位論文,2000 年至 2009 年間,論文產量最快 累進,多數採取了三種研究策略:同類型節目替換、更換地域、更換被研究者年 齡。論文產製流程工廠化,研究結果與建議幾近一體成型,依賴碩士論文撐出的 量變,其實並未帶來兒少電視研究的質變。 作者背景以教育領域和傳播領域為主,其他在商學管理、人文語言、社會科 學、藝術設計、社服法律、觀光餐飲和理工醫衛等領域都有相關研究。兒少電視 發展成任何領域都可以研究,其研究品質與價值難以兼顧。2010年之後,節目製 播研究漸受重視。 建議未來研究應回到傳播過程的最前端-製造傳播內容的「人」。理解幕後 工作者的勞動層面,探究其生成歷程、生⬀處境與對自身工作的專業認同,從而 回到兒少節目所以能成為一個特別的電視節目類別,所依峙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