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年會論文 -新聞行規與報導動詞的對話:社會語言學的考察
篇名
新聞行規與報導動詞的對話:社會語言學的考察
作者
邱承君
中文摘要
在本文第一節中,我們檢討新聞如何報導真實的大哉問,並指出新聞學術圈子在處理這個問題上所遇到的瓶頸。也正因為有了這個缺口,我們才得以一路走到語言學與新聞學交會的十字路口。從新聞論述分析所留下的小問題:時態,轉進引語動詞的考察。這個轉折的背景是,新聞語言機制與行規的拉距,被重塑為社會語言學的基本假設。最後提出問題意識:我們可以如何切分引語動詞?它在新聞版面中的特徵為何?第二節則是言辭行動理論如何處理動詞切分是我們師法的對象。奧斯汀起頭,賽爾接手。它們兩人於在言動詞類目上的對話,佔據本文決大半的篇幅,也為接下來的引語動詞的劃分提供最多的靈感與啟示。第三節則進一步輾轉於如何確認、而後切分引語動詞的問題。在與言詞行動論的關係上,本文花了一些力氣加以澄清,而後確認我們與之接軌的可能。接著,我們將行規和語言辯證交錯的關係,化繁為簡,用類似賽爾的動詞形式符號與內容呈現。並在這個基礎結構下,找出切分引語動詞的標準與方法,一方面回答問題意識一,另以此為繼續分析的基地。第四節進入分析階段。本文根據「意思力的強弱」與「命題內容性質」切分出引語動詞的兩種變體,同時將它們對比上新聞版面的不同表現。雖然兩者都呈現出某種規則樣態,但無法完全說明被類目排拒的樣本意涵。於是,我們重新審視先前的區隔標準,並思考可能的出路。在論述上,我們並未將「報導做行」的所有變體找出,而僅能就單日的報紙資料作分析,在代表性上有明顯的瑕疵。同時,既以「報導做行」為行規和語言間的表徵,但在實際分析中,卻無法捕捉兩者間動感的神隨,實有頭重腳輕的嚴重毛病。另外,在動詞切分上,除第四節中提出的異例外,在區別「命題內容性質」的動詞變體時,發現幾個重複登錄的個案,如「表示」既可接已發生之事,也可接未發生之事。這對此一標準而言,無疑是一大打擊。除了這些枝節的困擾,我的企圖與挫折竟都來自穿梭於兩套學科邏輯間的歇斯底里。開始時「誰為體誰為用」的比喻或許\仍過於單純,真正的挑戰是不知自己身在何方的恐懼與不安。而這,似乎才是我在寫這篇報告時最刻骨銘心的記憶。
中文關鍵詞
發表日期
2001.07.03
授權狀況
未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