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年會論文 -詩對舒解緊張:以對聯溝通重構過去
篇名
詩對舒解緊張:以對聯溝通重構過去
Tension Reduction Through Couplet Making: Reconstructing the Past with Communication
作者
鍾振昇
Chung, Jensen
中文摘要
人際溝通有各類的緊張,例如不確定狀態之緊張、權力差距之緊張、業務接觸之緊張、以及道德衝突之緊張。對聯具有較強的互動過程、對稱的修辭力量、以及「正、反、合」的統合樂趣, 所以能夠舒緩人際溝通的緊張。而由於詩對本身有多層的「模倣」本質,這種舒緩的過程,正是喚起集體記憶、重新建構「過去」的過程。

詩對是舊日東方社會中無所不在的藝術,也是華文社會的獨特的人際溝通(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及公眾溝通(public communication)的媒介。四千多年前帝舜(紀元前2255-2205年)就談到「詩言志,歌永言」。許\多場合或場所,在別的文化中不太可能出現詩對,但在華人社會卻屢見不鮮。在美國北加州舊金山的非法移民拘留所內,也有華人在牆上刻下悲切感人的詩;而在一九九七年—距離二十一世紀只有三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江澤民,會見到訪的美國副總統高爾(Al Gore)時,引用宋朝名臣王安石的詩句:「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來形容中美關係。

溝通傳播(communication)的功\能可分為「業務溝通」(task communication) 和「社情溝通」(socio-emotional communication)。一般詩對原是「社情溝通」用的,但華人的詩對,在「業務溝通」中,也能派上用場。例如,江澤民在北京向台灣喊話,講到台灣海峽兩岸的關係時,引蘇軾「中秋詞」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表示分離雖久,情長人在,盼有團圓之日,用以影射台灣與中國大陸統一。台灣的海峽基金會重要幹部焦仁和在回應時,引用李商隱「無題」中的詩句說,現在還沒有到「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時候。中華民國行政院副院長徐立德則引曹植的「七步詩」回應:「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詩對固然在古中國上層社會中知識份子和統治階層中成了溝通的通道(channel)之一,對聯也是平民之間溝通工具之一。 上自帝王公卿,下至販夫走卒,藉著對聯溝通,可以是對對子,也可以是張楹聯。他們藉著詩聯中的譬喻,像Simpson(1968)所說的一樣,體會思想、了解思想、並統合經驗。他們並藉此形成並分享價值觀,甚或以用典故來形成一個圈內人才能互相瞭解的「閉路世界」(closed circuit world)。

在迫近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在台灣鄉下或都市都可以看見年長的人吟詩取樂;在中國大陸或海外的華文報紙中,也經年累月地刊載對聯,他們靠著華文社會所獨特的傳播通道,進行集體記憶,也在建構過去。他們建構的哲學基礎何在?心理過程又如何?這些是本文所要探討的重點。

在多元文化的世界潮流及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趨勢下,本土化傳播研究有啟迪傳播研究的需要與作用。本研究乃針對「對聯」 這個中華文化的特產,研究其在溝通上的特色及過程。
英文摘要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here are various tensions, including those from uncertainty, power distance, and task contacts. Chinese couplet making generates relatively greater interaction, rhetorical power from contrasts, and the dialectical pleasure. Therefore, couplet making can reduce tension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t also reflects a process of reconstructing the past and recalling the collective memory.
中文關鍵詞
舒解緊張,對聯,人際溝通,修辭力量,集體記憶
英文關鍵詞
tension reduction,couplet,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rhetorical power,collective memory
發表日期
授權狀況
已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