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篇名 | 作者 | 學校/系所 | 學生論文 | 全文 |
---|---|---|---|---|
S1 報紙讀者投書版之多元性分析:以《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為例 |
黃柏堯、吳怡萱、林奐名、劉倚帆 |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
是 | 有 |
S11 2004年總統大選民進黨團隊設定連宋形象所使用的隱喻策略分析 |
王靜怡 |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
是 | 有 |
S12 媒體報導中「基因」概念的出現與轉變:一個本地觀念傳播史的初探 |
鄭宇君 |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
是 | 有 |
S13 探討台灣廣告產業權力架構變遷因素及其影響之研究:以權力與競合關係觀點 |
闕秋萍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大眾傳播研究所 |
是 | 有 |
S14 產品訊息疑似置入電視偶像劇之研究 |
黃甄玉、徐振興 | 中國文化大學 新聞研究所、新聞學系 |
是 | 有 |
S15 台灣公共電視影視節目行銷策略之研究 |
何姿蒨、桑于雅 | 國立交通大學 傳播研究所 |
是 | 有 |
S16 電影映演業行銷策略之研究 |
蕭偉強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大眾傳播研究所 |
是 | 有 |
S17 從電視劇製播制度檢視台灣電視節目製作業與電視台之權力關係 |
賴以瑄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大眾傳播研究所 |
是 | |
S18 瘦身廣告的第三人效果 |
林美雅、向倩儀、蔡維鴻 |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
是 | 有 |
S19 魔豆U種子:媒體產業後備軍的勞動過程分析 |
蕭肇君 |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
是 | 有 |
S2 適婚族群使用網路交友之關係發展因素與溝通策略研究:以Yahoo!奇摩交友平台為例 |
古文秋 | 國立中正大學 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
是 | 有 |
S20 詭異科學背叛:Y2K危機中呈現的「科技-人文」感知結構 |
劉慧雯 |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
是 | 有 |
S21 線上社會支持類型初探—以即時通訊軟體MSN為例 |
陳蓉萱 |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
是 | 有 |
S22 電子商務網站介面設計研究-美感與使用性 |
林珮\雯、李峻德 | 國立交通大學 傳播研究所 |
是 | |
S23 新聞場域行動/結構調適歷程初探:以新聞傳播科系畢業生為例 |
施伯燁、廖依婷 |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
是 | 有 |
S24 台灣媒體的反美再現:兩大報新聞論述之分析 |
蔡欣怡、羅世宏 | 國立中正大學 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
是 | 有 |
S25 電視新聞中立法委員表演行為比例探討:非選舉與選舉期比較 |
李人豪 | 國立政治大學 廣播與電視學研究所 |
是 | 有 |
S26 台灣節目製作業商品化歷程分析:一個批判傳播政治經濟學的分析 |
張時健 | 國立政治大學 廣播與電視學研究所 |
是 | 有 |
S27 建構319槍擊案之圖像—國民黨電子報論述之幻想主題分析 |
張雅君 | 輔仁大學 大眾傳播研究所 |
是 | 有 |
S28 橫行肆虐的「台」風:台客污名之論述及意識型態分析 |
周永捷 | 國立交通大學 傳播研究所 |
是 | 有 |
S29 找回身體:從報社攝影記者的工作實踐分析新聞專業的性別化過程 |
孫志硯 | 國立臺灣大學 新聞研究所 |
是 | 有 |
S3 自我展示新時代?網路相簿之於自拍者的意義—以無名小站使用者為例 |
謝豫琦 |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
是 | |
S30 沈默的「外籍」第一夫人?從國內四大報看蔣方良的形象建構 |
馬自明、彭光偉 | 國立臺灣大學 新聞研究所 |
是 | 有 |
S31 「多元文化論與傳播研究」課程效果評估─P. Freire 的批判教育觀點 |
李紋鋒、張錦華 | 國立臺灣大學 新聞研究所 |
是 | 有 |
S32 「外籍新娘」媒體形象再現 -以《中時》、《聯合》與《蘋果》為例 |
林嘉源 | 銘傳大學 傳播管理研究所 |
是 | 有 |
S33 調查新聞學V.S.公共新聞學:兩個「公共領域」新聞理想型的對話與交融 |
林照真 | 世新大學 傳播所 |
是 | 有 |
S34 傳播在職專班學生學習動機與障礙之研究 |
陳瑞南、陳弘志、蔡莞瑩、石麗英 |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在職專班 |
是 | 有 |
S35 跨媒體議題設定之探析:一個整合次領域研究的觀點 |
張耀仁 |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
是 | |
S4 大學生與娛樂新聞節目:收視動機、選擇標準與節目心像 |
劉懿驊 | 世新大學 傳播研究所 |
是 | 有 |
S5 全球化脈絡下再思考閱\聽人研究典範:閱\聽人想像力的社會實踐觀點 |
王宜燕 |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
是 | 有 |
S6 韓劇愛情態度、愛情價值觀與符號消費之關聯性研究-以台北、新竹觀眾為例 |
陳姿伶、周燕麗 | 國立交通大學 傳播研究所 |
是 | 有 |
S7 部落格與公共領域的實踐:以《南方社區文化網絡》為例 |
蔡鴻濱 | 世新大學 傳播研究所 |
是 | 有 |
S8 從歡樂氛圍到健康年輕新主張:麥當勞因應社會價值變遷之企業語藝分析 |
陳葆蓁、周明怡 | 輔仁大學 大眾傳播學研究所 |
是 | |
S9 「愛台灣」意味著什麼?公共論辯中超越策略的意識形態批評 |
王孝勇 |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
是 | 有 |
T1 明天依然愛我?電視運動轉播權金的發展與分析(1990-2005) |
劉昌德 | 國立中正大學 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
否 | 有 |
T10 初探運用「置入性行銷」從事菸害防制工作之研究 |
王毓莉 | 中國文化大學 大眾傳播學系 |
否 | |
T11 菸品訊息疑似置入媒體內容之研究 |
徐振興 | 中國文化大學 新聞學系 |
否 | 有 |
T12 多元文化與公共廣電機構—澳大利亞的實踐經驗 |
王菲菲 | 淡江大學 大眾傳播學系 |
否 | 有 |
T13 Value conflicts about anonymity on the internet |
李雅靖 | 國立中山大學 傳播管理研究所 |
否 | 有 |
T14 國際電影合製之理論與實際的相關議題初探:歐影的啟發 |
魏玓 | 淡江大學 大眾傳播學系 |
否 | |
T15 威權主義國家與電視:1980年代台灣與南韓比較 |
林麗雲 | 輔仁大學 新聞學系 |
否 | 有 |
T16 反思媒介研究中的多元概念 |
曾國峰 | 國立政治大學 廣播與電視學系 |
否 | 有 |
T17 來自網路夜店的性呼喚:網路一夜情族群自我呈現模式分析 |
陳祥 | 國立中山大學 傳播管理研究所 |
否 | 有 |
T18 爭議性外交議題之新聞文本框架分析:以「凱德磊隱匿訪台」事件為例 |
胡幼偉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大眾傳播研究所 |
否 | 有 |
T19 跨符號研究:「結構/行動」交相建構中的傳播巨型理論藍圖 |
趙雅麗 | 淡江大學 大眾傳播學系 |
否 | 有 |
T2 國際新聞節目產製與品質研究—以公視「全球現場」與年代「世界萬象」為例 |
李美華 | 淡江大學 大眾傳播學系 |
否 | 有 |
T20 客家電視頻道文化行銷模式探討 |
黃葳威、李佳玲 | 國立政治大學 廣播與電視學系 |
否 | 有 |
T21 網路促進女性解放的可能?從線上遊戲談起 |
張玉佩、呂育瑋 | 玄奘大學 新聞學系、資訊傳播研究所 |
否 | 有 |
T22 組織應徵面談研究的再探─從女性立場理論檢視「二度就業婦女」的傳播策略 |
林明思、秦琍琍 | 世新大學 口語傳播學系 |
否 | 有 |
T23 台北縣市大陸女性配偶的媒體使用與認同意識研究 |
林麗雯 | 鳳山高中實習教師 |
否 | 有 |
T24 原住民廣播節目製播需求研究:以台灣北部地區聽眾調查為例 |
蔡念中、陳文浩 | 世新大學 廣播與電視學系、數位影音暨網路教學中心 |
否 | 有 |
T3 愛滋新聞閱\讀與對感染者與病患的態度:訊息設計實驗 |
徐美苓、陳瑞芸、賴奕帆、林佳韻 |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學系 |
否 | 有 |
T4 全球資本、在地管制與媒體權力關係之演變:金管會的媒介論述分析 |
羅世宏、古文秋 | 國立中正大學 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
否 | 有 |
T5 圖片位置與閱\讀走向對閱\讀視線的不對稱影響 |
唐大崙、莊賢智 | 中國文化大學 大眾傳播學系、資訊傳播研究所 |
否 | 有 |
T6 跨文化傳播的教育與實踐 |
葉蓉慧 | 世新大學 口語傳播學系 |
否 | 有 |
T7 新聞提問之「立足點」—有關新聞訪問的個案研討 |
俞\明瑤、臧國仁 |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新聞學系 |
否 | 有 |
T8 報紙標題連貫性之分析 |
湯海蘭、臧國仁 |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新聞學系 |
否 | 有 |
T9 品牌影像窺探社會、流行、消費之變遷 |
廖雅琴 | 國立臺中技術學院 商業設計系所 |
否 | 有 |